3)456、八路军进入了信息时代_世界特种部队始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查所的所长助理。

  1937年,林迈可受北平燕京大学聘请,担任燕大的经济学导师,并领导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1937年12月林迈可绕道美国,从温哥华乘船来到中国时,与他同乘一条船的还有诺尔曼白求恩医生。

  1942年春天,林迈可夫妇到了聂荣臻将军的司令部驻地。

  受聂将军的邀请,林迈可担任通讯部技术顾问。

  他给部队技术员讲授无线电工课程。

  林迈可的妻子李效黎也在通讯部工作,任英语课教员。

  他们发现,用中文发报会有许多的麻烦,一个数码错了,就会译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字,英语是以字母形式构成的语言,拼错一个字并不会影响理解原意。

  于是,他们共同帮助部队用简单的英语来传递信息。

  从1942年到1944年,林迈可一直在晋察冀军区,从事电台设备的整修改进和教学工作,成绩斐然。在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电讯界的高级干部、技术专家和骨干。

  1944年5月17日林迈可一家到达延安。

  第二天,朱德总司令由黄华陪同看望林迈克。黄华曾是燕京大学“一二九”学生抗日运动的组织者之一。

  不久,毛泽东主席对林迈可一家来延安表示慰问。

  林迈可一到延安就急于工作,朱德、叶剑英和他详细地讨论了他的工作问题。

  不久,他被任命为18集团军通讯部的无线电通讯顾问。

  8月份,在他的努力下,延安建成第一台国际电台,可以将信号发射到美国的旧金山和印度等地。

  它播放的是当天正式开播的新华社英文每日电讯,也是日后成为新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走向世界的开端。

  新华社英文广播上天之前,美国官方关于中国的信息源是日本同盟通讯社,自从接收到新华社英文电讯后,美国高层领导对中国华北战争图景便有了急剧改观。

  当年从美国西海岸接听、记录下来最早的新华社英文电讯稿,至今还作为美国国家档案,收藏在马里兰州联邦传播委员会档案库里。

  在这个训练班中有位人才,大学生王世光,他上过两年大学有物理理论基础。

  他可能就是那个在天津自己装电台的王士光,王士光是王光美的哥哥,解放后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。

  训练班结束后,王世光深感我军通讯器材严重缺乏给作战带来的不利,他提出15w电台不仅适合部队作战环境而且可以自力更生制造。在上级的同意下,他带人试制15w电台。

  这些八路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成功了,他们用缴获的被打坏的电台零件,自制的零件组装出了大批15w电台,很快,晋察冀团级部队都使用上了这种电台,保证了通讯。

  林迈可和王世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xjbju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